谈对国内公有云两个计费现象的思考

而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内的云计算领域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比如:AWS入华、Azure正式商用、阿里云强势爆发、UCloud/青云等独立第三方云服务厂商获得大笔风险投资等等, 种种迹象都表明云计算在国内已经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对于上述三个现象,我目前的看法是:

IaaS API方面:主流的公有云IaaS厂商都提供了API。 但是, 有了API并不代表其坚持API优先的原则。 API优先要求云服务提供者“Eat your own dog food”,即通过调用基础服务的API来构建各种上层服务,同时给生态圈合作伙伴提供平等的机会。

原生云应用方面: 云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集中在游戏等行业, 对传统行业的渗透才刚刚开始。另外,我们还缺少像Netflix这样毫无争议的示范案例。

PaaS方面: Cloud Foundry开始偏向企业私有云领域。由于大部分的公有云用户对云服务器的需求仍在个位数级别范围内,因此他们对第三方自动化管理部署工具、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混合云管理工具的需求仍不强烈。

成本费用(Cost)和安全(Security)一直以来都是公有云的两个焦点问题。 本文的主旨就是讨论云服务的计费模式。 下面是笔者观察到的国内公有云计费方面的两个现象,主要涉及计算资源的计费模式。

 

现象一:包年包月

 

包年包月对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都有好处。云服务提供者可以将包年包月类型的虚机集中起来管理,可提高虚机密度,进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云消费者可以降低使用成本。 包年包月计费方式看似和AWS的预留实例类似,但是实质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1. AWS预留实例不影响用户使用EC2的方式,只是在计费时价格不同而已。当用户创建虚机时,无论用户是用管理控制台、CloudFormation、OpsWorks、命令行工具、还是第三方管理工具,其计费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对目前国内云服务商比如阿里云, 用户只能通过管理控制台才能订购包年包月虚机, 用户无法通过API订购包年包月虚机。
  2. 按量计费启动的虚机无任何折扣,其价格比包年包月贵很多。 如果用户订购的是按量付费类型虚机,无论其订购多少、使用时间多长, 用户都无法享受到任何折扣。 任何云服务都是可编程的资源(API),Cloud-Native云应用会充分利用这些API来实现高可用、可扩展、安全的分布式应用。 按量计费的虚机将会是未来的主流,云服务商应该想办法降低按量计费的虚机的使用成本。

 

从目前看, 降低用户使用计算资源费用的办法主要有三个:AWS的预留实例方式、Google的阶梯使用折扣方式(Sustained Use Discounts, 对于一个虚机,单价在一个计费周期内是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反向下降的)和国内特色的包年包月方式。 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区别是:

1. AWS预留实例方式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方式,但是AWS预留方式帮助用户省钱的前提是用户必须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计算资源使用量。 由于业务的不可预测性, 准确预测未来资源使用量是很难的。 AWS预留实例采购方式通常是1年或者3年,这使得预测变更加困难。

2. Google的阶梯使用折扣方式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方式,同时用户也不需要预测未来资源使用量,最为简单直观。

3. 国内的包年包月和按量计费是互相排斥的方式, 影响用户的使用方式,而且按量付费方式无任何折扣。

本文的重点不是关注云服务商的绝对价格。下表列出了国内外典型云服务厂商一款相似虚机类型(2核8G内存Linux虚机)的月平均费用对比, 主要是想让大家对各厂商计费方式有个直观的认识。

 

类别 月平均费用(元) 备注(2014/08/06的价格)
青云按量 0.774 * 720 = 557 北京2区(PEK2), 青云不提供包年包月,也不提供其他折扣
阿里云包年 (374 × 10)/12 = 312 青岛数据中心, 假设使用满一年
阿里云包月 374 青岛数据中心,假设使用满一月
阿里云按量 1.368 × 720 = 985 青岛数据中心,假设使用满一月
UCloud包年 4500/12 = 375 华东双线,假设使用满一年
UCloud包月 450 华东双线,假设使用满一月
UCloud按小时 0.90 × 720 = 648 华东双线,假设使用满一月
AWS预留(Medium Utilization) (362/12 + 0.055 × 720) × 6.2 = 432 m3.large/us-east,一年预留实例, 假设使用满一年,汇率6.2
AWS预留 (Heavy Utilization) (443/12 + 0.037 × 720) × 6.2 = 394 m3.large/us-east,一年预留实例,假设使用满一年, 汇率6.2
AWS On-Demand 0.14 × 720  × 6.2 = 624 m3.large/us-east,汇率6.2
Google Cloud Platform (0.14 * 180 + 0.14 * 180 * 0.8 + 0.14 * 180 * 0.6 + 0.14 * 180 * 0.4) * 6.2 = 437 n1-standard-2/us ,假设使用满一月

 

 

现象二:秒级计费

 

一些国内新兴的云服务公司把秒级计费做为其特性之一进行宣传, 取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是因为Google的计费最小单位是10分钟, 而AWS/阿里云等的最小单位更是高达1个小时, 和秒级计费单位有很大差距。

但如果用户使用云服务达到一定的量,则最小计费单元对用户使用云服务总费用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从上述的对比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 假如用户使用一个月的时间, 青云的费用并不比其他云服务低。 这和电信运营商对语音通话的计费单位是按照分还是按照秒的道理是一样的。整体性降价对用户更有实质意义。

秒级计费更多还是反映了云服务的使用哲学,即根据业务的变化,用户可以通过API(或者是基于API的管理工具)动态调整资源的使用量, 由此来节省费用。 比如, 晚上的时候,业务量都比白天小,用户可以设定自动伸缩来动态调整资源的使用量。 阿里云的问题在于其提供的包年包月计费方式限制了用户的使用方式(只能从管理控制台启动),限制了用户充分利用云的可编程特性; 另一方面, 其对按量付费的使用方式不提供任何折扣, 用户使用按量付费虚机的成本很高。

 

总结

 

在国内,人们热衷于比较各个云服务厂商的价格,却忽略了云服务的计费模式。我认为计费模式将对国内云计算生态圈的发展和促进用户构建云应用的方式转变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云服务的定价体系和计费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厂商、每个服务有自己的计费方式。但是公有云服务本质上是Utility服务,无论是哪个厂商, 其计费背后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这些原则包括:

1. 按使用量计费。 任何云服务都是可编程的资源(API), 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这些资源,按照使用量的多少来计费。

2. 使用越多、需求越稳定, 价格则越便宜。

3. 规模越大,价格越便宜:随着云服务商规模的扩大,其运营成本会下降,这时应该降价让利于云消费者。

4. 无差别原则: 用户创建的资源,无论是通过AWS管理控制台还是第三方管理工具, 其价格是一样的。

5. 费用可视化、可跟踪原则: 云服务厂商提供了费用查询接口, 让费用可视化、可跟踪成为可能,从而帮助用户优化、降低成本费用。

6. 定价依据的是消耗的计算/存储/数据传输等成本。比如, AWS提供了很多免费的服务,这些服务之所以免费是因为其是管理服务,本身不消耗资源,比如Autoscaling服务、OpsWorks、Beanstalk、IAM、CloudFormation。

Docker已扎根新一代PaaS

PaaS已经出现了数年时间,第一批是Azure和Heroku等公用云服务,之后出现的Cloud Foundry和OpensShift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PaaS,包括了内部数据中心以及云环境。现在,第三代PaaS浪潮正在到来。

Deis、Flynn、Tsuru、Dawn和Octohost新贵和第二代PaaS主力(如Cloud Foundry和OpenShift)有一些共同点——开源,允许用户运行自己的PaaS。不过,这些新项目有一点共性使他们可能足以敌对一些大竞争者,基于Docker搭建。

以Deis为例。OpDemand是一家为Deis提供支持的公司,其CTO Gabriel Monroy表示,Deis的开发者最初提供很类似于AWS Cloud Formation的服务。“我们总是听到类似的事情——我真正想要的是Heroku,但我希望它在我自己的服务器或者我自己的EC2实例上。’”

Deis的创始者开始努力回应这些需求。“最初有很多凌乱的原型设计,”他说:“不过Docker出现后,原型的实现变成可能。”Deis和Flynn不是唯一的搭建在容器上的技术。OpenShift和Cloud Foundry也不是。

 

Home Grown

 

这一代有很多PaaS是纯基于Docker的,而一些大型PaaS项目也尝试转型并利用Docker的优势。例如,RedHat的OpenShift策略总监Krishnan Subramanian说Red Hat决定拥抱Docker,而不是继续优化其自己的容器技术。

Cloud Foundry的位置有点模糊。Cloud Foundry也在采用Docker,但是一些人指责Docker的实施,其使用自家的容器Warder和Docker的部分。尽管如此,Cloud Foundry也有一些第三方的Docker实施。并且最近Docker成为Could Foundry基金会的一员,因此将来会有更多官方的活动。

除Docker外,一些新技术的开发者说这些新技术比一些大产品更敏捷、更灵活。“Cloud Foundry是一个大企业规模的行业产品,有OpenStack一样规格和组织的项目。这个生态圈中最主要的影响来自行业巨头(大企业,大公司),他们主宰对话和功能设置。”Flynn的创始人之一Jonathan Rudenberg如是说。

Monroy说,因为Flynn和Deis的技术“重量”轻,所以与Cloud Foundry或OpenShift平台相比这些技术更容易定制。“尽管它们表面上是开源的,但是将变化应用到自己的环境往往并不灵活,也不实际。”他说。

Pivotal的高级技术总监Andrew Clay Shafer认为,一些评论是有效的,但使用如Cloud Foundry类的已经搭建好的平台也有很多优点。他说:“Cloud Foundry有一些特性,不好设置。因此如果你把他们的工作与Flynn和Deis的比较,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更容易设置。”不过,他也表示,这些简易是有代价的。

如果你的企业想在一个有多个业务单元和兼容性需求的多租户环境下运行1万个app,那么你需要的是Cloud Foundry。替代的是选用其它的和从头搭建Cloud Foundry。

不过新一代PaaS技术并没有追求这类企业用户。Monroy说Deis的目标客户是一系列相信可以通过他们的基础设施实现有竞争力优势的A轮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希望以更少的硬件完成更多的工作,并可以迅速扩展。

“当你将Deis与Cloud Foundry对比时,密度的差异真的很明显。”Monroy说。他还说,与一些有竞争力的PaaS技术相比,使用Deis需要更少的服务器。

最近Alex Williams在一场Google活动采访了Monroy,后者谈到了Docker的带来对PaaS的影响,他还解释了以etcd作为新环境基础的新兴生态系统的关联。

此外,新PaaS技术的开发者希望他们的用户规模足够大。Rudenberg 说:“这一代的PaaS侧重于规模。巨头Google和Facebook定期的发布论文,共享他们是如何运行世界上最大的web前端系统的细节。开源PaaS项目现在将这些技术带给大众。例如,Flynn开始实施最近Google的一篇论文的部分。”

尽管听起来好像如OpenShift和Cloud Foundry的大项目正在努力追赶Docker,事实上是,大部分基于Docker的PaaS还处于早期阶段。例如,Deis还没有官方发布一个稳定版本。Monroy说Deis的使用者是对早期软件有着高度忍耐性的公司。目前Flynn只发布了一个预览版本。此外,尽管现在Docker非常流行,但是这并不保证Docker将是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唯一容器。实际上,Flynn最近开始支持其他容器了。Rudenberg说:“现在我们有一些其它稳定选项供用户选择。”

新PaaS技术的发展还处于早期,每种PaaS技术的实施和使用情况都略有不同,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这一领域还将会发生很多变化。

IBM详解移动战略 助力企业获取转型新优势

如今,移动技术为全球各个行业和市场注入了崭新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移动正在颠覆传统业务模式,改变与员工、客户与合作伙伴的沟通方式,推动企业的互动与创新水平。面对移动带来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企业首席高管们开始思考如何让移动科技成为企业经营与管理模式的重要驱动力。

近日,IBM针对自身的企业移动战略从技术、服务、生态圈建设等维度阐释了IBM如何为企业提供移动能力。IBM大中华区移动互联总经理金筠女士表示:“身处移动互联时代,IBM汇集了企业移动业务所需的技术与服务能力,并通过携手合作伙伴建设和谐生态圈,满足包括来自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在内的移动业务需求,达到拓展企业在移动领域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IBM大中华区移动互联总经理金筠

移动化进程对企业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向移动型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毫无疑问,消费者采用移动产品和服务的趋势将继续呈指数级增长。到2013年底,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大约14亿,而且全球主要市场中超过50%的手机用户现在已经是智能手机用户。超过79%的智能手机拥有者利用他们的设备购买商品和服务,到2017年,美国通过智能手机获得的移动零售收入预计将达到310亿美元。

移动应用不仅仅停留在消费级领域,它早已向企业级应用不断延展,并不断加速扩大。据IDC预计,移动企业软件和服务市场到2016年将达到310亿美元的规模。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最近对数字前端办公室的调研数据表明,人们在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完成大量以前仅限于台式机的工作活动。这些工作活动包括访问电子邮件(62%通过手机,38%通过平板电脑)、协同和项目管理(25%通过手机,34%通过电子邮件)以及视频会议(30%通过手机,33%通过平板电脑)。 从非传统办公室环境中执行这些活动和接入其他企业应用的能力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执行大量活动的方式,包括从销售和客户服务到物流和维护。

在迈向移动型企业转型的进程中,众多企业意识到了移动战略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也因此获得了显著的收益。在2013年IBM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 90%的受访企业都愿意在未来12到18个月的时间里维持或增加在移动技术方面的投入。该报告还着重考察了受访企业中一群被称之为“移动战略领军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建立起移动领域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他们的移动战略与业界其他竞争对手有明显不同。在受访的领军企业中,有 73%的企业表示他们在移动方面的投入收到了可衡量的回报,而 81%的受访企业表示移动服务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业务模式。

IBM诠释完整的移动战略  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移动能力

在这场移动化的浪潮中,IBM一直致力于通过以业界最完整的企业移动解决方案IBM MobileFirst(移动先行)为核心的移动战略,为各行各业在移动业务领域提供持久发展的智慧动力。借助领先的技术与深厚的专业经验,IBM MobileFirst(移动先行)战略让各行业转型为移动企业成为现实。在企业实现移动化路线的进程中,IBM将帮助企业实现:

 

  • 高效地开发和部署移动应用程序
  • 保护和管理移动基础设施以优化性能
  • 利用移动洞察力最大限度吸引客户参与其中
  • 通过移动应用推动增长与投资回报最终促进企业实现转型

 

一方面,IBM移动解决方案组合提供了一个应用和数据平台的所需的关键元素,包括企业所需的管理、安全和分析能力。除了满足移动特有的需求,这一组合还提供社交和云服务的快速整合,并帮助保障和管理战略业务流程的后端技术,主要包括IBM MobileFirst Platform、IBM MobileFirst Security、IBM MobileFirst Management、IBM MobileFirst Analytics。IBM中国开发实验室开发总监黄省江先生指出:“IBM MobileFirst集分析和应用开发软件于一体,融合了以云为基础的服务和顶级的移动技术,有助于企业合理规划和实施从员工移动设备管理,到基于新业务模式转型的移动商务应用的开发。可以看到,IBM提供的安全、全面、高效的移动解决能力,将助推企业与客户及员工个人实现个性化的互动交流,触及到更广的人群、服务更多的市场,并能更加迅速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发展趋势。”

 

IBM中国开发实验室开发总监黄省江

不仅如此,IBM还为企业提供了一套深层移动服务,凭借深耕各行业的业务专长,不断给予企业具有建设性的咨询服务与为企业量身打造的技术支持服务。举例来讲,IBM企业移动咨询服务团队拥有帮助企业进行移动转型和建设的端到端的能力,从企业移动化咨询和规划构建,到提供企业移动化应用和平台建设的全方位技术服务,针对企业的移动业务需求与挑战,IBM的咨询顾问为其提供不同的领域专长,最终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商业价值。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IBM应用创新服务团队资深项目总监和咨询总监连昕先生表示:“凭借业务上的前瞻性与领先的技术专长,IBM可为客户提供符合自身移动信息化发展的解决方案。作为行业解决方案专家,IBM还在银行、物流运输、制造业、电信和消费品等广泛的行业领域中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企业在移动世界中迅速建立移动策略、设计并实施移动项目。”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IBM应用创新服务团队资深项目总监和咨询总监连昕

而对于IBM技术支持服务部门而言,在帮助行业领先企业开启移动信息化之旅之时,IBM则通过提供高质量的IT支持服务,如在优化移动基础架构、安全管理和运维管理,成为众多企业抢占移动先机值得信赖的IT服务伙伴。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移动服务业务主管梁俊荣先生表示:“基于在各个行业与客户的深度接触,IBM在企业移动战略的每个阶段都以创新的技术、深刻的商业理解积极支持中国各行各业的飞速成长,为移动技术在核心业务中的应用扫除障碍,让企业能够安全、便捷地部署移动解决方案。”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移动服务业务主管梁俊荣

IBM立足移动生态圈建设  构筑移动战略核心竞争力

一直以来,IBM不仅坚持从技术到服务、从理念到行业实践的稳步推进,还通过强强联手合作伙伴,逐步实现深耕移动市场、共赢未来的愿景。

今年7月,IBM宣布与苹果公司建立排他性合作,共同推进企业级移动市场转型。此次合作旨在重塑人们的工作方式、解决企业级移动应用中的难题、并以“移动优先”为指导思想实施商业变革,并通过四大核心能力得以实现:

 

  • 开发100多款行业特定的新型企业级解决方案,包括专为iPhone及iPad开发的原生应用;
  • 针对iOS特定优化的IBM云服务,包括设备管理、安全性、分析与移动集成等;
  • 专为满足大企业需求而定制开发的全新AppleCare®服务与支持产品;
  • 由IBM打包提供的,用于设备激活、供应与管理的全新解决方案。

 

聚焦中国市场,在全球移动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IBM选择与众多合作伙伴联手,帮助企业规划并搭建企业级移动信息化平台,统一规划应用平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创造新的市场空间,逐步推进IBM移动能力落地中国市场:如IBM携手合作伙伴亿维融智,助力中化化肥通过部署IBM Worklight移动应用开发平台,成功实施中化化肥CRM移动应用,借助企业移动能力改善客户体验、提升员工效率,有效推动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IBM还通过与IBM大中华区大学合作部的配合,持续推广领先技术和推动移动技术人才培育。据了解,IBM学生俱乐部2014年度暑期夏令营暨IBM学生俱乐部移动创新应用挑战赛将在8月11日宁波举行。届时,通过48小时封闭比赛的形式,学生们将可快速学习并利用IBM Worklight平台开发APP应用,IBM旨在鼓励更多在校学生踊跃了解并投入到IBM移动领域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的实践中来。